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首页 > Lifestyle > 生活 > 沪上时髦百年史

沪上时髦百年史

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上海的城市历史汇集着荣耀和屈辱,也掺杂着时尚和潮流。而服饰的变迁作为时代流转的最好见证,在上海这座古老又新潮的城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第一家专业的女子时装公司的诞生,老上海报刊上身着海派旗袍的陆小曼,到改革开放时风靡一时的喇叭裤,和现在外滩街头的潮流icon们,近百年来,上海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全中国的风潮。


20世纪初的京剧舞台造型

20世纪初的京剧舞台造型。


侯孝贤电影《海上花》

侯孝贤电影《海上花》(Flowers of Shanghai)中19世纪末的汉族女子造型。


京班来沪,京货吃香

开放通商初期,上海服饰仍然以传统中式服装为主,受到外国的影响并不明显,其自身的地域特色也还未开始显露。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马褂,满族妇女着传统旗袍,而汉族妇女则以传统的上衣下裙为主。此时,各大城市主要以京津的穿着打扮为时尚风向标,往往京班来沪,优伶的穿搭配饰即时尚的代名词。彼时的上海相继开出了不少京货店来满足人们对时髦的追求。即便当时的旗装在不断发展,但基本还是延续了平直的裁剪传统,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的身体曲线依旧包裹在厚重的布料之下,正如服装史专家黄能馥与李当歧所描述的那样,“清末旗女穿的旗袍,其基本样式是立领,右大襟,全身较宽松,长袖,上下直线裁剪,下摆宽大,不开衩。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


随着西方服饰文化影响的加深,逐渐开始有裁缝将旧制的旗袍改良使其更加称身合体,尽管总体仍宽大平直,但下摆开始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而逐渐变大,这使得腰身在视觉效果上呈现更加合身的趋势。


民国电影皇后胡蝶小姐、张曼玉

(左)民国电影皇后胡蝶小姐。

(右)张曼玉在叶锦添执导电影《阮玲玉》(Center Stage)中身着旗袍。


自成海派,旗袍改良

“海派”一词最早出现在民国年间的中国文坛,与京派相对,最早是北京的一些进步作家为批判上海的文人及文风而创,后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以及文化领域。相对“京派”的传统与正宗,“海派”更多指涉中西结合与兼收并蓄的风格和生活方式。20 世纪30 年代,海派服饰风格发展到顶峰,反传统的旗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从装饰风格上的局部西化看,海派旗袍在衣领和袖口处添加欧美服装的元素,比如改良的旗袍中出现了V 形领、荷叶领、翻领等款式;抑或是与呢绒衫、大衣等西式外套搭配。整体裁剪上,旗袍更加主张随人随形,除了在整体长度上缩短,出现了下摆至膝下的短款旗袍,新式旗袍更加注重修饰曲线,收腰、开衩的改动成为了现今旗袍最为人熟知的一大特点。从面料的创新看,由于纺织品的大量进口,可选用的材质也变得极为丰富。从传统的绫罗绸缎到棉布,再到进口的蕾丝、洋纺等,新面料的不断尝试也推动着海派旗袍的市场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上海逐渐成为了中国潮流的先锋城市。从20世纪中期开始,社会根据民众的身份、职业以及服饰特征划分出了八大流派:还未出阁的待嫁少女为“闺门派”;来自官宦家庭的贵妇为“阀阅派”;仍在学校学习或刚毕业的青年为“学生派”;政府机关公职人员为“机关派”;喜爱穿新潮衣服引领时尚的人为“惬心派”;偏好西洋装扮的留学生们为“欧化派”;而独立于各种风格流派,自成一派的青年们则为“别裁派”。从这几种流派的划分中我们便能窥见在当时的上海,各种各样的服饰文化开始流行,许多人已经开始将外在衣着作为自己的一种标签,关于服装、关于时尚的概念逐渐成熟起来。


« 1 2 »

《飞鸭向前冲》特别观影活动在京举行

12月8日,《飞鸭向前冲》将正式登陆大银幕,岁末解压的未知新奇旅程、欢乐爆笑背后的暖心羁绊,带上全家,一起冲鸭!

城市公共艺术的全新探索——美克洞学馆装置绘画艺术《 2023·捷 》五一假期揭幕

2023年5月1日,美克洞学馆装置绘画艺术《 2023·捷 》正式揭幕。艺术家刘兰芳通过装置绘画的艺术形式,对城市交通设施进行再创作,为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