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禧年之后,人类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化让人类的生活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更多好玩儿的事,与此同时,相比上一个世纪,人类的未来似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令人感到担忧。
为传播和弘扬环保意识,来自德国的艺术先驱Joseph Beuys
打造了名为“The Defense of Nature”的项目。
他的所有作品都旨在不断探求人与自然间的深度和谐,
这对人的发展与保护地球都至关重要。
正如Beuys所说,“虽然并非人人都是艺术家”,
但“人人都是革新的参与者”。
(图为目前在Salvatore Ferragamo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思维》展览中
展出了“The Defense of Nature”项目中的作品之一)。
1987 年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指人类在不折损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下需求的发展的能力。据此我们不难感受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人类能力”面临全球挑战,只有规模庞大、组织有序且覆盖面广的行动才能化解这些挑战。而这个愿景绝不是仅关乎生产方式的,相反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需要更关注整体的环保事业:能源的消耗、废弃物的数量、对原材料的选择以及工作场所的健康。
在一切行动之前,意识无疑是最重要的。其实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急剧恶化并不是一件难事:走出门炎热的天气在提醒我们,上了热搜的在俄罗斯觅食的北极熊在提醒我们,意大利钢琴家在北极弹奏的《北极挽歌》也在提醒我们……都已经是“9012”了,没有人会再愚蠢地觉得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我们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对于环境一步步被破坏之后的未来生活的恐惧。
然而这种对于环保概念的意识的崛起只是第一步,在这层意识之后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层的意识——即去行动的意识。作为朝九晚五忙碌不已的工薪阶层来说,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个意识的培养真的很难。比如有时候工作一忙就不得不叫外卖,外卖到了之后看着面前的各种分装塑料盒,一边怀着对世界的愧疚,一边匆匆地吃完外卖;又比如长期不在家做饭,靠着外卖或者便利食物一边加班一边过完了一周,然后收拾家里才发现垃圾袋一口气要用上好几个,这时候想想那些在执行”零浪费“生活方式的人们,一下子觉得太羞耻了,怀着这种羞耻,却在后面的一周依然继续着同样的生活。前面说到的那么一点点愧意、那么一点点羞耻,其实很容易会有,但是想要真正去改变生活的决心却真的很难践行。于是我们在编辑部进行了一些讨论,究竟有什么办法能帮我们一步步去培养可持续生活的意识呢?或者说有什么小事情,是我们可以不断提醒自己,并且轻易实现,来让自己的生活也呼应可持续发展呢?